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将灾难研究、文学和宗教研究进行融合,并将普通民众传承和讲述的灾难传说放在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下进行考察,探索灾难是如何被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和宗教实践中叙述和建构的,在此基础上用日常政治理论和人神互惠的观念来探究灾难和灾难叙事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和重构。
  • 游自荧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45-53  共有 399 人次浏览
  • 清华简《赤鹄》篇的性质及文化背景
  • [摘要]清华简《赤鹄》篇讲述的天巫(附身伊尹)救治夏后传说,叙事立场表现出明显 的崇夏抑商倾向,应是夏遗民传颂的其祖先的异闻逸事。其文献性质既不类《汉志》小说家的 《伊尹说》,也不似《汉志》道家的《伊尹》,而与浅薄不中义理的《百家》更为相近。由于传闻来源 久远,《赤鹄》篇中的神话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赤鹄羹汤使双目“昭然”的特殊药效并不新奇, 《山海经》中的很多动植物就有这样的医药功能;上帝派黄蛇和白兔到人间给夏后施病,这种上 帝降灾于人的观念至迟在商代就已经产生;而巫乌禳除灾异的方法,则与睡虎地秦简《日书》所 记同类灾异的祛除方法非常相似。
  • 刘书惠 杨 栋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46-53  共有 238 人次浏览
  • “文化”只能是观念存在———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核心概...
  • [摘要]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申遗”形成激烈的国际竞争。然而,在人类学尚未对“文化”的内涵达成共识的背景下,“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成为两个古怪的概念。通过对人类活动产生的现象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概念的悖谬性。
  • 蔡华
  • 全文[ PDF 1324.0 MB ] 2015.3(1):47-50  共有 1640 人次浏览
  • 写意结构与“冷战”文化视阈——重读乌·白辛的《印度来的情人》
  • [摘要]《印度来的情人》是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的最后一部话剧。在“十七年”时期,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特别的作品,该作品溢出了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题旨与规范,创造出写实与写意的双重意态,实现了戏剧结构的创新。同时,该作品还巧妙地将故事嵌入“冷战”世界格局之中并探索了超越“冷战”思维的可能,实现了对现实的深度介入。
  • 张莹 徐志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47-52  共有 459 人次浏览
  • 郑文焯批校《清真集》谫论
  • [摘要]郑文焯批校《清真集》倾力最多,时间最久,批校版本有五个之多。他不仅采用评论与校勘相结合的形式,还依律校词,并间有对清真词的赏鉴,独具面貌。其所批校的《清真集》不仅为清真词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版本,丰富了郑文焯的词学理论,促进了晚清词籍校勘体系的完善,还为当今的词籍校勘和词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陆有富 赵仪娇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48-58  共有 409 人次浏览
  • 《鸿雪因缘图记》中的旗人意识与满汉文化融合
  • [摘要]《鸿雪因缘图记》是完颜麟庆以个人宦游足迹为线索创作的散文集。完颜麟庆的散文多表现出强烈的旗人意识和昂扬向上的满洲文化精神。完颜麟庆与汉族文人广泛交游,频繁唱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其散文具有满汉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这种满汉文化融合意识也使得《鸿雪因缘图记》呈现出理学的学术思想和承平闲雅的艺术风格。
  • 花宏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48-55  共有 308 人次浏览
  • 民族性的坚守与文学性的追求———论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创作
  •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超越了“原运”时期的创作取向,民族作家不仅以深刻的民族意识去表现和阐释山海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还自觉地追求文学的艺术品格和审美趣味。台湾原住民作家对于民族性的坚守和文学性的追求,其原因在于台湾原住民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及民族作家创作观念的转变。
  • 王志彬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49-56  共有 1301 人次浏览
  • 神性加持与生命共识:中日始祖型羽衣传说比较研究
  • [摘要]始祖型羽衣传说在日本广泛流布,在中国则多流传于少数民族中。中日始祖型 羽衣传说的结构和内容具有亲缘关系,其叙事模式和策略是基于对天女神性的选择、附会,意在 突出先祖与天女的血缘纽带,以强调先祖的神性特征,以及后世子孙具有不同寻常的能力与非 凡的业绩。中日始祖型羽衣传说均受《毛衣女》的影响,其深层意涵则在于对鸟(天鹅)与生命的共 识。同时,日本始祖型羽衣传说的传播与渡来人密切相关,其中隐含着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信息。
  • 毕雪飞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49-59  共有 202 人次浏览
  • 侗族作家隆振彪小说中的民族忧思与文化自省
  • [摘要]隆振彪是当代重要的侗族作家之一,其侗乡题材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其小说多书写民族观念与外来文明的冲突,也书写侗乡在新的时代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诸多现实矛盾与困惑,其深沉的社会忧思凸显了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可贵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觉自省意识。
  • 张建安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50-56  共有 1070 人次浏览
  • 台湾地区歌仔册中的女性书写
  • [摘要]清末至日据期,在台湾地区歌仔册的男性话语秩序里,女性鲜活的生命形态受到钳制,她们陷入“不成恶妓、必为良奴”的窄巷中。吊诡的是,在当时台湾地区儒风不振,“歌仔仙”们学识不高的社会现实中,歌仔册却担当了封建道统的捍卫者职责,建构起对庶民女子的道德约束与性别想象。这里耦合着官方与民间微妙的关系譬喻:作为怀揣悲情的文化遗民,歌仔册消化、整合了官方的统治欲望与伦理预期,进而呈现出伪善的“劝世”话语。廊清庶民叙事集体无意识的幻象与迷雾,是对那段离乱岁月里历史留白的关切,也是对官方记录的一种充盈。
  • 蔡明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50-57  共有 392 人次浏览
  • 他者与自我:东西方文化中的空行母
  • [摘要]空行母作为藏传佛教的神祇,被一些西方学者描述为“女权主义者的圣骑士” 和“阿尼玛”。从本位文化中去体认和检验西方学人的空行母观,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用 “文化的位移”“文化的接受”和“前理解”等来阐述。西方人的空行母研究有助于对本土文化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他们对我们熟视无睹的事象所做出的细致阐述,弥补了我们尚未注意和 研究的民族宗教、文化现象。
  • 索朗卓玛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51-59  共有 643 人次浏览
  • 正名:文学史书写与马华文学身份重建
  • [摘要]马华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益于相对完备的华文教育体系和华文媒体,但是作为一种少数族群文学,其处境折射出被国家文化排斥的认同危机。抵抗歧视、追求认同成为当代马华文学设置议程的重要内容,新生代学者从马华文学“正名”操作入手重写文学史,目的是清理华人与南洋的历史脉络,建立一套客观叙述自身的话语体系。“正名”是少数族群在现代民族国家结构中表达自身政治、文化权益的一种诉求,如果马来西亚当局持续推行本土优先的国家文化政策,马华文学及其文化实践很难摆脱吊诡的认同困境。
  • 龙扬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51-59  共有 757 人次浏览
  • 想象的历史与破灭的神话
  • [摘要]不同年代的学者对云南永宁纳人亲属制度的研究是学术史上一个珍贵的案例。文章对比了这些研究,试图探讨纳人亲属制度是如何在路易斯·摩尔根历史性神话的框架中变得模糊的,在此基础上,用实际例证回答了亲属制度的变迁是否可以把握的问题。此外,试图说明《写文化》一书所倡导的文本分析的方法和“部分真理”的观念,是继路易斯·摩尔根的历史性神话之后一个新的文学性神话。
  • 张帆
  • 全文[ PDF 1340.0 MB ] 2015.3(1):51-58  共有 1322 人次浏览
  • 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 [摘要]苏轼自评儋州三年是他三大功业之一。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贯穿着浓浓的民俗气息,蕴含着他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理解。本文从苏轼笔下的海南民俗事象、苏轼的民族情感、苏轼的民族文化理解与包容三个方面,对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
  • 周俊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52-58  共有 1273 人次浏览
  • 云南彝族左氏土司家族诗文述论
  • [摘要]云南巍山,史称蒙化。明清时期,蒙化彝族左氏土司传承512年,是云南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的土司之一。左氏土司家族成于武功,守于文治。据现存作品可见,这一彝族土司家族的汉文学习濡染深厚,存作不仅合于经典文学之体式(主要是格律诗词),且内蕴深厚, 见志趣,显襟怀,可读可赏性较强。左氏土司家族存世诗文作品既可视为左氏土司家族中人以 文学为载体书写的心灵史,亦可由此窥知汉族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及其襟怀旨趣对滇隅少数民族文人的影响。这也充分显示出这一家族对汉文学的喜好和倾慕,亦是汉文学在边疆少数民族中产生显著影响的力证。
  • 纳张元;纳文洁
  • 全文[ PDF 0.0 MB ] 2020.3(38):52-61  共有 814 人次浏览
  • 英雄祖先传说与地方社会建构———基于杨家将宗族叙事的田野考察
  • [摘要]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氏宗族以杨家将为始祖,利用英雄祖先传说不断进行宗族的自身建构,其宗族叙事折射出国家观念和地方社会秩序。对杨氏宗族多层次叙事结构的整体性关照,不仅可以深化、拓展宗族建构的理论研究,还为推进当代社会伦理建设、再造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提供有益借鉴。
  • 王旭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52-60  共有 320 人次浏览
  • 新世纪以来关于“满族作家老舍”研究述评
  • [摘要]新世纪以来研究者围绕老舍的“满族文化心理”“老舍与满族文化”以及“老舍与少数民族文学”等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做了许多有价值的阐释。关纪新是这个话题的开拓者和引领者,长期耕耘这片学术沃土,在老舍的“民族身份”“民族文化伦理站位”“民族心理”和“民族观”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学术界高度评价。“满族作家老舍”研究拓宽了走近老舍的路径,是新世纪老舍研究的重要内容。
  • 石兴泽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52-61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 《少数的法则》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研究
  • [摘要]20 世纪 50 年代民族识别开展以后,国外人类学界一直都将中国少数民族视为研究的宝库。但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外人类学家才有机会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田野调查。路易莎是较早以西方视野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她有关中国西南的民族志《少数的法则》完成距今已二十余年,在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其研究路径并未得到深入分析。文章就此进行探讨,力图阐释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作者如何利用西方的性别理论展开研究,形成了影响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的人类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进行反思。
  • 王 璐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52-61  共有 304 人次浏览
  • 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学术史探微———以《民族文学研究》为中心
  • [摘要]世纪之交,在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学者的努力下,西方民间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陆续传入国内。其中,“口头传统”因其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学术研究潜力成为彼时学界讨论的热词,相关研究对解答“口头”与“书写”、“文本”与“语境”等事关学科独立性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学研究》作为国内口头传统研究的重要刊物,见证着口头传统研究的理论译介与推广的进程。从1983年至2020年,该刊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共计158篇。以此为中心,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进行全观视阈下的学术期刊史探究,不仅有利于把握口头传统发展的基本轮廓,突出其在民间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够为该领域的方法论导向以及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一定参考。
  • 冯王玺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52-65  共有 452 人次浏览
  • 图文互释与空间转换——论李晨对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
  • [摘要]李晨版连环画是对沈从文小说改编的成功案例,他通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图文互释的互文式方法塑造了湖湘女子的多情形象;同时,他发挥绘画表现空间的优势,单图与多图相结合,点与面相统一,利用空间的转换既孕育出小说里令人印象深刻的“顷刻”瞬间,又展现出连环画连续流动的视觉化叙事特点。这为新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改编提供了启示。
  • 赵树勤 路诗滢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53-60  共有 358 人次浏览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